当前位置:首页 >>履职建言 >>提案建议

关于促进兰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12-27 12:19:00 人气:118

      中共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后,各地便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地方特色的新路子。作为甘肃省会城市的兰州市来说,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必须贯彻执行的任务,也是推进兰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有力措施,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建议:

      新农村建设对于兰州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要有信心、有恒心,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立足本地实际,克服困难,研究对策,创新务实,整体推动。

     1、要把试点带动,全面推进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市级试点工作就要结束,在试点结束后要及时地把试点成果向边缘地区推广,紧随其后的便是扶持发展,在扶持发展上,不能千篇一律地选择近郊和基础条件好的村,这些村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发挥自身优势,有能力、有条件自我发展,政府扶持的重点要放在农业比重大,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村上,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扶持面,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尽可能广泛地普照贫困地区,这样使资源能够合理分布,也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2、要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既是为新农村建设创造物质条件,又是支撑新农村建设向前发展的动力,如其不然,就会出现以往我们看到的情形,国家把电拉到村、水引到村头,农民交不起水费、电费。我们的新农村最终要让农民“有钱花”,没有钱就不是真正的新农村,但从调查来看,全市大部分村还停留在传统产业和低档次的生产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我们应当清醒,当务之急是生财,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积累实力,创造条件上。到底怎样“生财”?近年来,兰州市提出了“111355”工程和发展十大产业的规划,来提升农业综合势力,为发展农村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一要注重各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二要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培养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干部群众及各类农业经济主体,在自愿联合、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创办涵盖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抵抗通货膨胀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3、要把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重要目标。新农村要有新面貌。围绕农村“行路、上学、看病、养老”等重点、难点问题入手,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使农民最积极、干部最主动、条件最成熟的项目抓起,使之真正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目前最重要的是对照五通(通电、通柏油路、通电话、通有线、通自来水)、五化(村内道路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三改(改圈、改厕、改厨)、两有(有文化大院、有垃圾处理点)的标准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乡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4、要把培养教育农民作为重要手段。建设新农村、必须提高农民素质,造就大批具有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法治观念,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从许多资料得知,兰州市每年要培训20万农民,但效果并不理想,趋于形式,农民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就要下决心想办法,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突破口,丰富农民知识,着力培养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农民技术员、农民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使他们成为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骨干力量。在此基础上要把重点放在农民自身 “主体”功能的发挥上,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要使建设新农村,推进一体化,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这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也是多年农村工作经验的深刻总结。当然中国农民有其先天不足的因素,各级政府要准确进行角色定位,积极给予引导激励,科学切入,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5、把建立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新农村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究竟长到什么程度,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回答。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所谓“重大历史任务”可以说是与国家现代化进程同步发展,相伴而行的,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前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用30年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兰州市提出要提前六年实现小康,要比全国实现小康时间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因此要统一思想认识,从上到下都要建立长效机制,保括加大政府投入机制,组织领导机制,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后续巩固提高机制等,积极引导乡村和涉农部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把工作重点放在政策引导,示范推广,提供服务,营造环境,激发创业活力上来,特别是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上,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村级组织成为经常性地带领群众致富的主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