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履职建言 >>提案建议

关于在我市南部地区实施“绿桥”工程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12-27 12:20:00 人气:122

 

      城市作为人类的聚居地,其形成和发展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质是人类社会与生物圈之间的联系,是人与自身生存的空间——城市,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否协调是关系到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所在。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2008-2009》首次提出兰州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和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设想。其中提出了在兰州及周边地区建立“黄土高原干旱山区自然保护区”的设想。实施“绿桥”工程就是实现这一设想,探索我市实施生态资本战略和建设宜居生态城市模式行之有效的最好方式,对改变我市生态环境,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桥”工程涉及区域的基本情况

      兰州城市南部的边缘地区有马岘山、兴隆山、阿干、关山等天然次生林林区,林缘线长达100多公里,林缘线距离环城的南北两山绿化圈之间形成了一条约5-15公里的森林断带,这条断带隔断了天然次生林区及其森林环境向城市延伸的路径,使城区不能受益于森林生态效益。
      1、土地利用现状。“绿桥”工程断带区域涉及我市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和榆中县。土地面积515945亩。其中,耕地面积203588亩;林业用地面积160267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4642亩,疏林地面积2323亩,灌木林地99750亩,未成林造林地2749亩,宜林荒山26253亩);其他面积156640亩。
      2、社会经济情况。“绿桥”工程断带区域现有人口9.13万人,有乡(镇)7个和街道1个,行政村43个,农户21252户。2007年人均收入3457元,人均土地面积5.65亩,人均耕地面积2.23亩。
      3、自然状况。断带区域主要集中在马岘山、兴隆山、阿干林区、关山林区与我市南山人工绿化区之间,位于青藏高原与荒漠草原的过渡地带,海拔在1665-2621米,地貌特征属黄土高原西端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地貌类型为土石山地,地势南高北低,地形错综复杂,沟壑纵横,土壤主要为栗钙土、灰钙土,土层厚度在50m以上,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4.9℃,年降水量在450-330㎜,无霜期143-154天,年降水多集中在7、8、9三个月,多以暴雨形式降水,利用难度大。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天然植被为栒子、毛榛子、野丁香、锦鸡儿、蒿类、红砂、野枸杞以及禾本科杂草,团状分布;人工植被主要有侧柏、山杏、红柳、柠条等;主要农作物为百合、小麦、玉米、蔬菜等。

       二、实施“绿桥”工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绿桥”工程涉及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均耕地2.23亩),宜林荒山面积小(宜林荒山2.62万亩,占断带区总面积的5.1%),农作物产量低,农民靠天吃饭,生活困难。特别是七里河区、榆中县两个主要实施区域农民百合种植面积3.75万亩,农民来自于种植百合的收入高,比退耕还林工程补助高近十倍。实施“绿桥”工程势必要进行退耕还林(草),造林占地对群众基本生活影响较大。
       2、部分区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除农田外大部分是石质荒山,山体陡峭,地形破碎,土质疏松,水土流失相当严重。若单纯采取工程造林方式恢复植被,难度相对较大;若采取封育方式,则恢复森林生态系统需要较长的时间。
       3、“绿桥”工程涉及区域自然条件,地形差异大。前山和林缘造林立地条件不同,虽然可以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连接林缘线与城区的绿色“桥梁”,但这些林带对改变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还有待于研究和论证。
       4、“绿桥”工程涉及区域人口较多。为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久稳固,必须对部分村镇实施生态移民,而实施移民工程的难度更大。
       三、实施“绿桥”工程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我市南部山区森林断带南北宽约5-15公里,东西长约50公里,总面积约51.6万亩。该区域地形复杂,地类涉及耕地、宜林荒山和石质荒山。在“绿桥”工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因地制宜,坚持宜林则林、宜封则封的原则进行工程建设,争取以最少的资金投入换取最大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尽可能地少占农民耕地。为此,我市应采用以下重点措施进行“绿桥”工程建设。

      (一)生态重建措施
       “绿桥”工程实施区可分四部分: 
      1、耕地部分。应在前山耕地适宜区实施有效的退耕还经济林工程,所选经济林树种以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的乡土树种为宜;在后山耕地适宜区实施退耕还生态林工程,该工程的实施要在当地农民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在确保农民基本口粮田的原则下尽可能地做到集中连片,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2、宜林荒山部分。应在适宜造林的荒山部分采取相应的工程造林措施,依据立地类型,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森林生态系统。
      3、人工灌木林地改造部分。涉及面积9.97万亩,应通过林分改造措施,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灌木林覆盖度为目标。
      4、乡村道路部分。“绿桥”工程实施区的道路主要有四条,即:榆中兰山—皋兰山公路、阿干公路、兰临高速、金沟—关山林区公路。这些公路多呈南北走向,是连接天然林区与两山绿化造林区的主要通道,也是“绿桥”工程实施的重点部分。通过实施重点道路绿化工程,与耕地、宜林荒山、人工灌木林地部分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使绿化后的道路真正具有连接天然林区与城区的桥梁作用。
      (二)生态恢复措施
      主要在不适宜进行造林的部分石质山区,进行封山育林、封山禁牧措施,进一步加强管护措施,从而使森林植被得以彻底恢复。
通过以上工程措施的实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该区域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和重建,从而达到实施“绿桥”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进而为兰州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三)顺利实施措施
      “绿桥”工程是一项系统性的惠农工程,它的建成对于减轻大气污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市应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两山绿化部门和林业部门的关系,成立“绿桥”工程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绿桥”工程建设的相关工作,从而为“绿桥”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同时,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制订工程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做好工程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示范工作,并要采取各种措施,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政协兰州市第十二届三次会议提案之二)